“邊茶”又叫“邊銷茶”,因供應西北邊疆少數民族而得名?!斑叢琛贝笾掠写ú?、陜茶、湖茶(主要為安化茶)等品類,西北邊民尤其是游牧民嗜茶如命,“寧可三日無糧,不可一日無茶?!倍跀捣N“邊茶”品類中,邊民卻對品質優異的安化黑茶情有獨鐘,以至到了非“安化”字號不買的地步。歷代王朝正是利用邊民的這一需求,將邊銷茶像食鹽一樣設立專門機構進行專賣,把邊銷茶供應作為“以茶治邊”的工具。
早在宋代,朝廷就實行“以茶治夷、以茶易馬”的茶政。北宋時由于戰爭頻繁,占馬緊缺,但要想在西北地區買馬,用銀子買不到,唯有安化黑茶可換馬。于是朝廷專門派軍隊到安化收茶,再押往西北,換成戰馬。這種實施茶馬交易的軍隊,被叫做“茶商軍”,這恐怕是世界上最為獨特的軍隊了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《茶馬》詩感慨道:“黑茶亦何美,羌馬亦何殊?”
明代繼續實行由官府壟斷西北茶葉市場的茶政,專門設立貿易機構“茶馬司”進行規范管理。
清代也是一樣。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收復新疆成為甘陜總督后,曾創設茶票制度,對安化黑茶實行“政府采購”,作為控制邊民的一項重要舉措。
“邊茶”供應造就了安化黑茶的黃金發展期。自明萬歷二十三年安化黑茶正式入選“官茶”之后,在明、清兩朝300余年時間里,甘、陜、晉等地茶商蜂擁而至安化,資江兩岸茶行林立,最盛時達數百家,形成了“茶市斯為盛,兩岸人煙稠”的壯觀景象。
長期以來,雖然安化黑茶市場產銷兩旺,但對于偌大的西北市場來說,仍顯得“僧多粥少”,供不應求;加之官府對少數民族采取經濟掠奪政策,安化黑茶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,往往要幾十公斤羊毛才能換一片磚茶。
建國以后,國家采取讓利于民、保障邊銷的政策,仍是管控的計劃供應,采取由中茶公司批發給各地商業部門直接供應消費者的渠道,貨源充足,價格低廉。西北少數民族同胞深情地稱安化黑茶為“民族團結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