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化是梅山文化核心區,古時生活著以“洞”為單位、奉蚩尤為先祖的原始氏族部落,史稱“梅山峒蠻”?!懊飞结夹U”不歸州統,不服王化,《宋史?梅山峒蠻傳》載:“梅山峒蠻,舊不與中國通?!敝敝帘彼挝鯇幜辏?073),宋神宗派專史進山“招安”,才取意“歸安德化”,設立縣治,自此“梅山峒蠻”正式歸附北宋中央王朝。
從地理區位看,安化位于資水中游,雪峰山北段,境內群山起伏,嶺谷相間,土質多主弱酸性,千年以來以出產優質茶葉聞名于海內外。
安化全境產茶,且其品質優于周邊各縣,民國以前往往以“道地茶”指稱安化本土茶,而周邊各縣生產的茶則被稱之“外路茶”,而且認為只有以“道地茶”為原料加工制作的黑茶才是正宗的安化黑茶。
然而,只要是“道地茶”就可以等量齊觀、不作區分了嗎?當然不是。即使是安化本土所產之茶,也是品質須分優劣、特色各有千秋,這是古今資深茶人的共識。
清代山西茶商《祁縣茶商大德成文獻?安化情況簡介》中說:安化一都、三都之茶甚佳,二都、五都次點,四都更次,四鄉不佳。(《祁縣茶商大德成文獻》,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)上文中的“都”和“鄉”,是指清代時期安化的行政建制,當時整個安化被劃分為前四鄉、后五都。至于安化所產茶葉品質,這位山西茶商明確指出好茶出在一都、三都。
此外,現代“黑茶理論之父”彭先澤所著《安化黑茶》一書在談到地域分布時也指出:“黑茶以資水南岸產區品質為優,尤以……竹林溪之條(跳)魚洞為佳,俗有‘六洞茶’之稱。此六洞又以條(跳)魚洞所產為各洞之冠?!保ㄅ硐葷桑骸栋不诓琛?,安化縣茶葉協會重印,湘安新出準字(2007)第29號)。
那么,山西茶商所言產茶“甚佳”的一都、三都在什么地方,彭先澤所說居“六洞茶”之冠的“跳魚洞”又在哪里呢?
在安化境內江南鎮沿資江往下約三公里處,有個叫“麻溪口”的地方,一條小河——麻溪河由南向北流入資江。沿麻溪河溯流而上十多公里,便到了麻溪河的源頭——洞市。洞市是個群山環抱的千年古村,五龍山、九重灣、鷂子尖、苦里溪、黃花溪、揀茶溪、穿巖江等數條溪水相匯于洞市,形成了麻溪河的源頭。
文史專家公認,麻溪河的源頭——洞市及周邊區域,正是山西茶商說的“一都”、彭先澤說的“跳魚洞”之所在地。
在公路開通之前的傳統農耕社會,洞市是安化通往州府長沙的陸路要道,當年兩江總督陶澍就曾多次離開家園、路過洞市、翻越鷂子尖去往“外面的世界”。人走陸路,商貿流通卻要走“水路”。在洞市及周邊區域,以洞市為源頭的麻溪河是流涇資江、進入洞庭湖最為便捷的水路。故而與洞市接壤的安化前鄉、新化一帶的茶葉等貨物都通過人挑馬馱翻山越嶺云集“洞市老街”,再搭乘竹筏從麻溪河順流而下資江。由此可知,無論是通往西亞、直抵歐洲的古“絲綢之路”上的安化黑茶,還是取道山西、貫通蒙古、直達俄羅斯的“萬里茶道”上的安化黑茶,其中不少就來自“洞市老街”。因此,洞市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、萬里茶道源頭,可謂實至名歸。
洞市為什么歷來被視為優質茶產區?我們認為,以下兩點或可解答這一問題。
一是這一地域有數座高山相連,高山出好茶是茶界的共識。在這個區域,五龍山、九重灣、鷂子尖、木陽界、方溪、安溪、天井山等幾座聳入云天的高山依次排列,木陽界的背面是新化縣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,距方溪、安溪數里之遙便是高家溪、馬家溪,即好出茶的“三都”范圍。這個地域還是本縣國家級4A級景區——“茶馬古道”所在地。
二是這一地域與比鄰的“三都”——高家溪、馬家溪(俗稱“高馬二溪”)一樣,地下分布著一種形成于約7億年前的地質沉積物——冰磧巖。陸羽《茶經》在談到茶樹的土壤時說:“其地,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?!奔床铇涞纳L土壤以“爛石”為“上”。而冰磧巖,正是一種含有豐富礦物質的“爛石”,從而為優質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條件。
本公司銷售的所有安化黑茶,都是以洞市方溪、安溪及周邊高山(即山西茶商所說產茶品質“甚佳”的“一都”、彭先澤所說居“六洞茶”之冠的“條魚洞”)生長的茶葉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,因而是安化境內最優茶產區域所產之茶。